旅立ちの日に …

新たな人生を歩み始める …

Archive for the ‘投資策略’ Category

America Business Cycle

leave a comment »

BUSINESS CYCLE REFERENCE DATES

DURATION IN MONTHS

Peak

Trough

Contraction

Expansion

Cycle

Quarterly dates are in parentheses Peak to Trough Previous Trough to This Peak Trough from Previous Trough Peak from Previous Peak
December 1854 (IV)
June 1857(II) December 1858 (IV) 18 30 48
October 1860(III) June 1861 (III) 8 22 30 40
April 1865(I) December 1867 (I) 32 46 78 54
June 1869(II) December 1870 (IV) 18 18 36 50
October 1873(III) March 1879 (I) 65 34 99 52
March 1882(I) May 1885 (II) 38 36 74 101
March 1887(II) April 1888 (I) 13 22 35 60
July 1890(III) May 1891 (II) 10 27 37 40
January 1893(I) June 1894 (II) 17 20 37 30
December 1895(IV) June 1897 (II) 18 18 36 35
June 1899(III) December 1900 (IV) 18 24 42 42
September 1902(IV) August 1904 (III) 23 21 44 39
May 1907(II) June 1908 (II) 13 33 46 56
January 1910(I) January 1912 (IV) 24 19 43 32
January 1913(I) December 1914 (IV) 23 12 35 36
August 1918(III) March 1919 (I) 7 44 51 67
January 1920(I) July 1921 (III) 18 10 28 17
May 1923(II) July 1924 (III) 14 22 36 40
October 1926(III) November 1927 (IV) 13 27 40 41
August 1929(III) March 1933 (I) 43 21 64 34
May 1937(II) June 1938 (II) 13 50 63 93
February 1945(I) October 1945 (IV) 8 80 88 93
November 1948(IV) October 1949 (IV) 11 37 48 45
July 1953(II) May 1954 (II) 10 45 55 56
August 1957(III) April 1958 (II) 8 39 47 49
April 1960(II) February 1961 (I) 10 24 34 32
December 1969(IV) November 1970 (IV) 11 106 117 116
November 1973(IV) March 1975 (I) 16 36 52 47
January 1980(I) July 1980 (III) 6 58 64 74
July 1981(III) November 1982 (IV) 16 12 28 18
July 1990(III) March 1991(I) 8 92 100 108
March 2001(I) November 2001 (IV) 8 120 128 128
December 2007 (IV) 73 81
Average, all cycles:
1854-2001 (32 cycles) 17 38 55 56*
1854-1919 (16 cycles) 22 27 48 49**
1919-1945 (6 cycles) 18 35 53 53
1945-2001 (10 cycles) 10 57 67 67
* 31 cycles
** 15 cycles
Source: NBER

Written by Ivan Li

3 十二月, 2008 at 9:21 下午

張貼於投資策略

A股基金

leave a comment »

除左認購A股基金或者在本身基金組合內加入此類基金,投資者亦可以透過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參與中國股票市場,現時,香港有3隻H股/紅籌股有關既ETF以及1隻A股有關既ETF掛牌上市,分別為:

2801 i股MSCI中國指數基金
2828 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
2838 恒生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上市基金
2823 i股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基金

據報導,820匯豐中國翔龍基金;2827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亦會近日上市.ETF方便之處在於買賣容易,交易費用相對便宜,亦可月供,建立長線投資組合.選擇適合既ETF去投資,必定要精挑細選,以下有個簡單既分類,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多點.

2801 i股MSCI中國指數基金
追蹤MSCI中國指數,簡單而言,和中國有關既H股/紅籌股都一一入哂去,大包圍形式,但係無任何A股在內.

2828 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
完全追蹤恆生H股指數,市場上指數產品眾多,有期貨合約,期權合約等.交易費用相對其他產品便宜,投資者可視乎個人投資風險作出決定.

2838 恒生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上市基金
簡單而言,追蹤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可以看見既係成份股數目較少,站在多元化角度,會略嫌不足.

820 匯豐中國翔龍基金
貴為第一隻主動管理(active management)參與A股市場既ETF,已經吸引不少眼光注目.之前有文章簡單描述過,管理費和基金經理既表現係關鍵.上市後既溢價情況會否嚴重仍然係未知之數.

2823 i股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基金
作為市面唯一的A股ETF,之前已經有文章簡單介紹過.由於2823本身有窩輪活動,波動性比一般ETF大,而且之前更出現價格大幅折讓既情況.指數本身只會選入國內A股50間自由流通市值最大既上市公司,到現時為止,A50指數頭5位公司皆為金融類,佔整體約20%.有樣東西必須留意,隨住有限售條件流通股慢慢解禁,2008年之後,重磅股既排名會重設,原因A50亦係只計算流通量,一些大盤股,如工商銀行,中國人壽會取代招行與及中信證券等地位,這種情況亦會出現於滬深300指數.

2827 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
滬深300指數是由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300只A股作為樣本編制而成的成份股指數。
滬深300指數樣本覆蓋了滬深市場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滬深300指數是滬深證券交易所第一次聯合發佈的反映A股市場整體走勢的指數。它的推出豐富了市場現有的指數體系,增加了一項用於觀察市場走勢的指標,有利於投資者全面把握市場運行狀況,也進一步為指數投資產品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CSI300既設計與世界一般既市值加權比重指數(market-cap weighted index)無太大分別,係Large Bias既情況下,比較大市值既股票,穩定性和前景一定比small cap好,自然地CSI300覆蓋既市值會慢慢增加,成為A股市場既最佳風向標.2827優勢在於和中證指數公司簽定合約,之後再唔會有同類既ETF登場,亦確立左媲美500 ETF既地位.想參與A股市場而又想採用passive management,既可以間接投資於大盤股,亦可以受惠中型股既高速增長,看來2827係首選工具.

希望以上既簡單介紹會幫到大家.

本港第二隻追蹤A股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將於17日(下周二)在港交所掛牌,由中銀保誠管理、德意志銀行擔任莊家的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2827,簡稱滬深300基金),主要追蹤滬深300指數內的300隻成份股,每手買賣200個單位,按昨日滬深300指數收報3816.92點計算,每手入場費為7633.84元。

【本報訊】滬深300基金初期規模為2000萬美元,投資者可作長、短倉買賣,由於中國仍未推出股票期貨,滬深300基金將被視為內地期貨市場的實驗。覆蓋滬深六成市值市場上現時另有一隻追蹤A股指數的ETF,即A50中國基金(2823),此基金追蹤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按照昨天收市價計算,每手入場費為17260元,比較滬深300基金高出近1萬元。滬深300指數是一項自由流通量加權市值指數,基本覆蓋了滬、深市場約六成市值,行業包括原材料、銀行、機械及運輸等(見表),於06年4月獲選為第一隻中國金融期貨基準指數。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包含了中國市值(流通市值)最大50家A股公司,首五大權重最高的公司內,金融類別股份佔去四家,權重合共已高達26%。當年有份參與設計A50中國基金的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北亞投資部主管鄧興成,現已加盟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出任量化投資董事,今次有份參與推出滬深300基金。鄧興成說,滬深300基金將由德銀擔任莊家,德銀於本港股市交易的市場佔有率達23%,將盡量預防股價偏離資產淨值。由於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不如內地進取,4月下旬時A50中國基金的股價,比較資產凈值折讓幅度一度高達16%。認受性較大亨達集團研究部董事黃敏碩說,滬深300指數比較分散,對於中長線投資者而言、投資範圍比較全面,認受性亦較高;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的波動較大、認受性亦較滬深300指數為低。另外,今年以來,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升幅為58.4%,滬深300指數升幅則達87%,市場人士說,如果投資者看好A股市場中、小型公司股價潛力,便應考慮購買滬深300指數;如果看好金融類別股份和大市值公司,則應選擇A50中國基金,不過,近期A50中國基金的折讓已大幅收窄,已失去博追差價的空間。

再比較下A股基金既管理費:
A50中國基金(2823)-管理費為0.99%
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2827)-管理費為1.39%
領先中國A股基金-1.25%
匯豐中國翔龍基金(820)-1.5%

投資學堂:睇好A股 點揀A股基金?(07/04/2008)
隨上周A50中國基金(2823)的交投大增,筆者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詢問,今日不妨一談。首先在本港上市的純A股指數基金,除了A50中國基金外,亦有另一隻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2827)。而兩者的分別在於A50以追蹤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為本,這指數以國內5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為成份股。
至於標智滬深300指數基金,則以追蹤滬深300指數為主,而當中以在上海及深圳上市的其中300隻股份為成份股,並大約佔上海及深圳股市的60%市值。故此在成份股數目及涵蓋面方面,則標智滬深300基金較A50基金的成份股更為廣泛。
管理年費方面,根據上周從它們網站得來的資料,則A50基金與滬深300基金的管理年費也是大約0.99%,由於兩者的管理年費「暫時」也是大致相若,故在選擇時則可以其涵蓋面入手。理論上,滬深300基金包括300隻不同股份,在分散風險及股價穩定上,應該優於A50基金,故較適合長線投資。正如附圖是2823與2827兩者由去年10月至今的相互走勢表現。而從圖中可見,兩者的表現大致相若,但標智300基金略佳,因為同期2823下跌了大約30%,而2827則下跌了24%,故跌幅以2827相對較少,相信亦是其成份股較多的功效。

短炒較重成交量
至於在實際短線投資時,筆者會看看何者的折讓較大,或溢價較小作選擇。此外,便是交投量,假若兩者的折讓或溢價相若,則筆者會選擇成交較大的一隻,因為在短線投資時,若市況利好時,上升動力及承接往往是成交量較高的一隻較佳。同時成交量偏低時,便可能要靠莊家開價,其價格往往不合理!
最後若股價高於NAV逾10%,即10%溢價以上,則不宜買這兩基金,倒不如直接投資開放式的A股基金。

Written by Ivan Li

2 十二月, 2008 at 9:41 下午

張貼於投資策略

大戶 vs 散戶

leave a comment »

稍為了解投資銀行業的網友可能會問,投行的本業是做財務顧問,本來不要太多的資金,點解市場資金緊缺時,投行好像過不到日子,甚至有倒閉之險呢?其實今天 的投資銀行,它們已經變作異型生物,本業財務顧問,只佔他們部份生意,另外它們發行大量的衍生工具,就有資本要求;他們做財務顧問的同時,又會提供融資, 即係借埋錢俾客戶收購,做埋金主;而投行最神秘、又最賺錢的業務,就是他們自己的坐盤投資,我地好多時講的外資大戶,並不是指對沖基金,如索羅斯這類國際 大鱷,並不是經常盤據香港搵食,反而各大投行的坐盤交易,才是香港這種新興市場的要角。

炒股是一個資本遊戲,當某些大戶資金極為龐大,並且環球操作時,根本運用資金就可以左右大局。就例如8、9月時的市況,那時美股只是炒上落市,但港股卻反 覆向下炒,如果你話資金流出亞洲是因為美元轉強,那麼資金又為何要流出和美元掛鈎的香港,你唔好問點解,有錢那個人就決定你股市的升跌。這就解釋了出現金 融核心融解的美國股市,可以跌得少過亞洲股市,一方面固然因為這些新興市場波動大啲,但更重要的是資金流向左右大局。

投行有1元資本,至少可以借大到5元、10元咁去炒,如果在自己的體系走幾轉,衍生效應更大。炒股唔係睇眼光,係睇實力,實力大者好易贏。網友阿Ray問 我外資大戶睇乜嘢決定點樣炒作,我就話佢地係睇住對手嚟炒,佢地o既對手係本地的散戶,包括一些巨型散戶。佢要沽期指,要有人買期指接佢貨,一買一賣,才 成交易,如果佢一沽就有足夠對手接佢貨,就唔使搞太多大龍鳯,沽夠倉就插,插到你阿媽都唔認得,插到你投降,到你信心崩潰連倉底貨都沽埋,佢就搵到對手, 因為跌夠佢要平淡倉就要做好倉,要有好多散戶成為佢對手去造淡才成,佢平完好倉就順手揸突,又造番好,再推高大市開展一浪反彈行情。所以早幾個月半年去估 大市會去到邊個位,估中者多數係運氣好,唔一定係眼光好,因為左右大市的大戶者係隨行就市,睇住對手來玩,你點會咁叻估到佢地一舉一動呢?

有好多美國投資高手著書立說,話唔好信陰謀論,唔好信有人造市,我估呢個講法在美國或者啱,在香港這種小市場就唔係幾啱,人地用盡資金槓桿,富可敵國,要玩起你香港個市,話都無咁易。

而家話兩大投行轉埋做銀行,可以收存款充實資產,長線而言,從資本角度,它們會加強而非減弱,不過這個做法有點以遠水救近火之感,或許美國財長保爾森出此一著,只為加強高盛和大摩的吸引力,俾多啲子彈佢地去集資。

雖然投行全部變成銀行後,它們可能要間接受銀行業的較嚴格監管,不如以住那樣可以自由行動。不過你有張良計,佢有過牆梯,投資銀行家智慧超班,未來左右亞洲股市大局的,相信還是這些美資大行。

Written by Ivan Li

25 九月, 2008 at 10:35 下午

張貼於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