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立ちの日に …

新たな人生を歩み始める …

Archive for 6 三月, 2008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leave a comment »

簡介
當一個人遇到壓力,很自然會產生焦慮、憂心。很多時這種對事情的焦慮感會形成一種推動力,使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學生因考試而產生的焦慮,令他們更用功地溫習。當完成考試後,這種對考試的焦慮感會漸漸減退。

可是,有些人卻長期處於焦慮之下,對事物產生非理性的害怕與憂慮,嚴重影嚮他們的日常生活/身體不適,這焦慮顯得不正常了。

焦慮症較其他的精神病更為普遍,大約每100人中有2至4人患有焦慮症,並且大部份發生在女性身上。患者對事物過份緊張或不安,身體往往會出現心 跳、呼吸急促、出汗、發抖等現象。嚴重的焦慮如果不得到治療,會變成精神性憂鬱症。較普遍的兩種焦慮症是「廣泛性焦慮症」和「社交焦慮症」。

種類及徵狀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最普遍的焦慮症,又稱為「泛慮症」,患者對兩個或以上的環境異常焦慮及緊張,但又沒有恐懼症的徵狀,一般情況若焦慮情緒持續六個月以上,會列為患上焦慮症。

這種焦慮並不一定由某種特定的事物引起,可能只是患者心理衝突及緊張所致。患者很多時不知道自己患病,常誤以為自己只是比較容易緊張而已,或部份患者只看普通門診,這常會讓病期延長卻得不到醫治。

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患者會持續害怕出席社交場合、逃避社交活動,亦非常焦慮自己在這些場合的表現。

以上兩種焦慮的病徵如下:
思想與精神方面

  • 經常感焦慮、心煩、擔心、暴燥、緊張
  • 失眠、易發惡夢、疲倦、精神不能集中、坐立不安
  • 負面思考,明知不該過度擔心,卻無法克制焦慮

生理方面

  • 心跳加速、耳鳴、肚瀉、腸胃不適
  • 手震、出汗、肌肉緊張和疼痛
  • 頭痛、頭暈口乾、呼吸急速、喉嚨梗塞
  • 小便頻密、女性經期不規律

成因
成因的可能性很多,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
生理因素

  • 遺傳,患者的生理反應比一般人強,身體常處於過份活躍狀態,例如心跳加速,不安等
  • 健康出現問題,例如心臟病、甲狀腺過度活躍 、其他內分泌疾病、或對藥物的副作用,都常會引致焦慮

環境壓力

  • 家庭問題、人際關係、讀書壓力
  • 遇到挫折、失敗

心理因素

  • 對任何事都太在意,容易產生焦慮、緊張
  • 一些安靜乖巧、帶點完美主義的青少年亦容易有焦慮症,他們較易在不夠完美時感焦慮。

治療
醫學界通常會透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地為患者進行診治。
心理治療
患者需尋求精神科或心理科的專業人員協助,醫者一般會向患者說明疾病的性質、教導他們做鬆弛運動及進行心理輔導,這有助減低焦慮。另外,認知行為治療亦常應用在焦慮症患者身上。
藥物方面
常用的藥物有抗抑鬱劑、鎮靜劑等,大部份患者的徵狀可以透過服用藥物而得到舒緩。在藥物治療期間,若患者不定時服藥,焦慮症會隨時復發。但長期服用藥物會令其效力減退及令患者產生上癮現象,需遵照醫生指示服用。

如何避免焦慮
學習放鬆
選擇合適自己的放鬆方法,例如聽音樂、做運動、找朋友傾訴等。當一個人焦慮時,很多時肌肉會不自覺地拉緊,學習肌肉放鬆可減輕焦慮感。另外,青少年多學習欣賞自己、給予自己有放鬆時間、開發多元的興趣也可降低焦慮感。
而性格容易焦慮、敏感、神經質、有完美主義傾向的青少年亦較易產生焦慮。青少年可多嘗試改變這些思想觀,例如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對自我要求不要過高。
壓力管理
壓力大小與焦慮程度成正比,學習調適生活和管理壓力對減低焦慮有很大幫助。青少年可學習多規劃自己的生活、安排學業/娛樂/作息的時間,使自己不會太忙亂而引起焦慮。
建立社交生活
青少年多參與課外/社交活動,擴闊生活圈子,增加和他人接觸和互動的機會,活動及朋友間的互相支持有助舒緩焦慮和不安。
選擇食物
食物對於舒緩焦慮有一定效果,例如,牛乳等食物中所含的氨基酸化為血清促進素,協助放鬆。美國運動選手比賽時嚼煙草、口香糖,也有紓解焦慮的作用。

如何紓緩焦慮
查證事實
以較客觀的角度看待焦慮,並自問自己的恐懼有否根據,因為焦慮是會擴大的,我們想像的可怕事件,大部分都沒有發生。
應付『不確定』的事
『不確定』是形成擔憂的最大因素,令人心煩的「假設問題」將你一直處於警戒狀態。所以,減少『不確定』的方法就是『做決定』。一旦你決定了,心事就可放低,因為你知道下一部要做什麼。可是當你不確定時,你就處在持續的壓力下,沒有明顯的行動方向。
分散注意力
把注意力重新導向別的地方。任何時候,負面的想法出現時,你可以練習這個技巧。練習中,你只要細聲說「停」,或收緊聲帶,好像在說「停」,往往就會奏效。
安排憂慮時間
訂定一個特別的時間來應付令人擔憂的想法,你會發現比較容易把焦慮先放在一邊。安排每天20-30分鐘的時間作為「憂慮時間」,一旦憂慮進入你心,把它寫下來,並告訴自己你會在「憂慮時間」裡處理它。
放手去做
第一次做某件具有挑戰性或有危險之虞的事,緊張是很正常的。但往往我們最害怕的事也是最令人興奮和滿足的事。所以不妨把這種感覺重新歸類為正面情緒如「興奮」或「期待」等。
不要過度反應
你必須糾正伴隨這種因驚慌而帶來的錯誤解釋。提醒自己以下事實: 你不是心臟病發你不會停止呼吸,也不會因而死亡你不會暈倒你不是「瘋狂」或失控
藉呼吸緩和突如其來的驚慌
當你覺得特別焦慮或驚慌時,可能是由於呼吸太淺或太快(過度換氣)。試重覆用數數字的方法來放慢呼吸速度,讓自己平靜下來。例如: 先完全呼氣慢慢用鼻子吸氣,同時數1,2,3到4肚子膨漲到充滿空氣接著慢慢呼氣,同時數1,2,3…到8透過鼻子或嘴唇慢慢把氣呼出
學習放鬆
每天定時練習15-30分鐘各種專為放鬆肌肉或平靜心靈的運動,讓自己平靜下來。
運動減輕焦慮情緒
運動往往有「鎮定的效用」,帶氧運動更可減輕焦慮情緒。
化擔憂為行動
透過幫助別人可令人生呈現不同的遠景。你不但能欣賞自己的特質,而且花在擔心自己事情上的時間亦會變少。

Written by Ivan Li

6 三月, 2008 at 6:06 下午

張貼於日記